• 1
信息详情 首页>
信息详情
浅谈“苏式课堂”中精与简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9日]

许融融

【摘要】“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充分阐释了教学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基于实践,笔者认为“苏式课堂”在“精与简的教育智慧中,蕴含着一种对“舍与得”的深刻理解。本文归纳并具体阐述了“苏式课堂”中“精与简”的三种方式:化繁为简,舍得有“序”;化简为精,舍得有“度”;精简适宜,舍得有“意”。 行走在舍与得之间的“苏式课堂”是一种深度,一种境界,一种底蕴,更是一种哲学,一种艺术。相信它将会引领一代又一代奋斗在一线的苏派教师更加扎实有效地砥砺前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苏式课堂  教育艺术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充分阐释了实践的重要性。汉书云:“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苏式课堂”正是在这种追求“精粹”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凝练,逐渐形成其化繁为简、简中求精的鲜明风格。在苏式教学“精与简的教育智慧中,蕴含着的是一种对“舍与得”的深刻理解。在舍得之间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正是“苏式课堂”的绝妙之处。

一、    化繁为简,舍得有“序”

经常会听到外界对语文学科是这样评价的:“语文是感性的,也是杂乱无章的”。语文学科强大的包容性时常令不少教师感到困扰不已。但正如移步换景的苏州园林、飞针走线的苏州刺绣一般,虽然看似千头万绪,但实则暗藏玄机,答案就在一个“序”字。苏式语文课堂就非常讲究舍得有“序”。所谓“序”,即顺序、规律。

在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脉络必须清晰,教学程序应当精简,教学环节不宜太多。学生面对一个又一个学习任务难免会产生怠惰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有取舍,而这取舍之间应该遵循的“序”就是教育教学规律。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逐步进入状态,让学生体验和领悟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当前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不断变革课堂教育教学。教师需要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归纳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拓宽语文教学育人的渠道。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优化学科教学环境,对教学主体、对象、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及时根据课堂生成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合理地“舍”,以形成高效的课堂。

二、    化简为精,舍得有“度”

苏式语文课堂教学,是在收与放、进与退、深与浅中进行的,在化简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和整合,化简为精,这其中的“度”是我们需要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去精细化的。

首先,苏式语文课堂是一松一紧、张弛有度的。基于“生本”理念,教师虽然居于主导地位,但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核心素养中“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控程度。“苏式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平等对话,通过积极探索教师的课堂引导艺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其次,苏式语文课堂是一进一退,深浅有度的。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成长和进步,这种进步往往是建立在教师能敏锐察觉学生学习程度的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其能力范围内进行教学,是苏式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以退为进”来激发学生更好的学习状态,如教师会说:“你可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或“相信你自己也能找出问题的答案”。需要强调的是,在苏式课堂中,教师也并不会一味“放手”,在学生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时,教师也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因地制宜地“推一推”、“拉一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听、去说、去读、去写。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打造化简为精、舍得有“度”的苏式课堂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舍得有度”

教学目标要抓住重点,不宜贪多求全。就像作文一样,详略得当远比面面俱到打动人心。所以要敢于在目标设计上大胆取舍,选择最重要的一至两个目标去设计。教学方法尽量从简务实,教师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想,再适时进行引导点拨。时刻谨记:我们的“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学语言与教学评价的“舍得有度”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惜字如金、惜时如金”。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避免一些无用的“口头禅”,消除可有可无的“课堂废话”。 在课堂评价语方面,在大力弘扬“爱”的教育和激励性评价的当下,许多教师的确注重了激励性评价的“量”,但往往却忽视了最重要的“质”。我们经常会听到“你回答得真好! ”你真棒! ”等的模糊评价。然而,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知识点,更主要的是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所用的方法。在我看来,教师的评价不仅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手段,更是一把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思考的“尺子”,这把尺子的“刻度”掌握需要教师在实际实践中不断精细化,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媒体的“舍得有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来丰富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个原则。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说没有了多媒体,教学就无法进行,因此教学媒体的“舍”也是需要注意的。多媒体的确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多便利与帮助,但是一味让一晃而过的课件取代能够长时间保留的板书并不可取。同时,多 媒体的过度使用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说到底,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应该是追求简单、扎实即可。

三、    精简适宜,舍得有“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乐于且善于接受“快餐文化”,微博,微信,微文字,微电影……碎片式媒介时代的到来给教育也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或许有人质疑:这种“精简”的“苏式课堂”模式是否也可以视为一种“快餐教育”?更严重一些,是否可以认为是教师的一种“不作为”?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舍”是为了“得”。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但又不能仅仅只有“语文味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应该是循着儿童生命成长的方向进行一种意境的营造和诗意的追寻。

“苏式课堂”倡导的精简教学,绝不是“偷懒”。舍,看上去挺“轻松”,做起来却不容易。它需要教师“内修外练”,在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来提升和锻造自己。只有拥有了“舍”的底气,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地营造以“舍”取“得”的课堂。

在公开课上,我们不难听到老师这样的话:“这个问题我们留到课后再一起讨论好吗?”学生的回答当然是“好”。这个问题要留到课后一起讨论,是因为这个问题偏离了教师的课前预设,况且这位借班上课的教师课后通常不会和学生一起讨论。说这话不仅是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否定,更是教师缺少底气的表现。底气来自积累。具体到教学中,需要的是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提炼,同时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课外补充与积累。要舍弃为“问”而“问”的“伪问题”,该“答”就“答”。勇于“舍”,勇于打破已有的预设,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引领学生进入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之上的“新问题”中,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交流,主动建构更完善的认知结构,必定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深度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得”的基础上有“舍”,“苏式课堂”即是如此。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得”,固然不可取,但那些过于“舍”的课堂教学也并非真正有所“得”。如果教学目标设置肤浅、课堂教学内容较少,教师的提问学生都能自己一一解答,甚至没有任何思考的过程,就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精简适宜,舍得有“意”的语文课堂,才是苏式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行走在舍与得之间的“苏式教学”是一种深度,一种境界,一种底蕴,更是一种哲学,一种艺术。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相信它将会引领一代又一代奋斗在一线的苏派教师更扎实有效地砥砺前进。

 (此论文在第十六届江苏省“蓝天杯”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